一,、隋唐五代時期玉器概述
隋、唐,、五代的玉器,,從風格和類型上看,應屬于一期,,唐代是主體,,隋和五代是前奏和余波。隋代的玉雕風格基本上接近前代的風格和雕刻手法,,至開皇九年(公元589年)滅陳之后,,開始出現(xiàn)變化,略有一些新的動向,、新的嘗試,,但由于地方不同。風格和手法也就各有特點,,尚未形成完整的統(tǒng)一的樣式,,而隋朝已匆匆夭亡了。
可是這對下一時代唐代來說,,確實起到了醞釀和發(fā)展的作用。
唐代國力最為雄厚,,疆域遠及西域,,與波斯、天竺接觸頻繁,,經(jīng)濟文化得到充分交流,,文學藝術吸取了外來營養(yǎng),在傳統(tǒng)基礎上又出現(xiàn)了蓬勃發(fā)展的生氣,取得了空前輝煌的成就,。唐代玉雕著重向寫實方向發(fā)展,,徹底擺脫了漢代殘存的商周以來古拙遺風的程式化、圖案化的影響,,與同期的繪畫雕塑藝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,,藝術水平大大提高,是繼漢以后中國古代藝術雕琢史上發(fā)展的又一個高峰,。
唐代玉器與漢代玉器在類型上有所區(qū)別,,此時期的禮儀、殉葬用玉數(shù)量大大減少,,精品極少見到;表示等級的官服上用的組佩質量也遠不如漢代,,而一般隨身佩帶的飾物、裝飾品,、實用品和藝術品等卻在制作上雕琢精美,,數(shù)量上也大大增加,成為這一時期玉器中的主流,。
唐代玉雕新出現(xiàn)的重要品種有玉帶和各種新型佩飾,、墜飾。玉帶也稱玉銙,,是鑲釘有玉飾片的革帶,。其玉飾片有各種形式,有方形,、桃形,、長方形、一端半圓(腰圓)等形狀,,玉帶主要是由銙和鉈尾兩部分組成,,鑲在帶身的飾片稱作“帶銙”,鑲在帶末端的圓首矩形玉片稱作“鉈尾”,。唐代玉銙多為方形,,也有腰圓形,邊棱微微向內(nèi)傾,,呈面小底大狀,,銙面中心上凸,與邊緣同高,,除光素者外,,大部分為淺雕技樂人、飛天,、鳥獸,、行龍,,其中技樂人多為當時西域地區(qū)胡人形象,這反映了當時的中外友好往來,。這些玉帶板背面四角有穿孔,,可以綴附在衣帶上,佩帶這種玉衣帶是官場禮服上的重要組成部分,,是上層統(tǒng)治者系腰所用,,并以帶板的質地、紋飾,、塊數(shù)不同,,來表示品級的高低。唐代有明確的用玉帶制度,?!缎绿茣?middot;車服志》記述:其后以紫為三品之服,金玉帶銙十三;緋為四品之服,,金帶銙十一;淺緋為五品之服金帶銙十;深綠為六品之服,,淺綠為七品之服,皆銀帶銙九;深青為八品之服,,淺青為九品之服,,皆瑜石帶銙八;黃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,銅鐵帶銙七,。“唐代在各種新型佩飾中出現(xiàn)了玉飛天,,飛天,梵文名乾達婆,,漢語又稱番音神,。飛天在佛教中被描繪成專采百花香露,能樂善舞,,向人間散花放香,,造福于人類的神仙。飛天原為印度佛教諸神之一,,東漢末年隨著佛教傳入中國,。目前在中國發(fā)現(xiàn)最早的飛天形象是在新疆克孜樂千佛洞內(nèi)的壁畫中。飛天,,早期多作男像,,后來逐漸演變成為嬌美的女性。唐代玉雕飛天一般都是雕琢一橫身女子,,手持花枝,,身下有幾朵鏤雕的云或卷草紋,兩臂高抬,,兩腿略盤繞,,上身裸袒,下身著長裙或肥褲,,同宗教壁畫中的飛天相比,,更似人而不似神,如果沒有宗教上飛天的啟示,,人們從玉雕作品上很難看出它們同宗教的聯(lián)系,。目前從傳世品來看,玉制飛天是始于唐代,。
唐代使用器中以玉制梳背最具特點,,玉梳背皆作半月形薄片狀,兩面用淺浮雕方法雕出各種紋飾,,圖27A為雙鳳紋玉梳背,,B為孔雀紋玉梳背,C為鳥紋玉梳背,,D為牡丹花紋玉梳背,,此種玉梳背在形式和風格上與前后各時代都有所不同,是豪華的實用美術品,。
隋唐時期圓雕藝術品在考古發(fā)掘中發(fā)現(xiàn)不多,,目前出土的有:
西安南郊何家村發(fā)現(xiàn)出土有白玉刻花羽觴、水晶杯,、鑲金牛首瑪瑙杯等,,傳世品中尚能見到一些圓雕玉獸件,有件唐代玉雕駱駝,,現(xiàn)藏于天津博物館,。
二、唐代玉雕圖案紋飾及雕刻技法
唐代玉雕的圖案紋飾完全脫離了漢代的形式,,出現(xiàn)了內(nèi)容豐富,,題材多樣的全新裝飾圖案,有卷草云紋,、蓮花紋,、連珠紋等,人物形象有漢人,、胡人或西亞人,、騎士、文武侍,、樂技人等,,動物形玉雕有狻猊、鹿,、鷺鷥,、牛,、馬、羊,、鷹,、雁、孔雀,、鶴等,,此時期的龍鳳紋和前代相比有很大的改變:植物圖案雕刻有蓮花、牡丹花,、寶相花等,,從整體風格來看,唐代圖案基本上趨于寫實,,紋飾粗獷,,雕琢形式多種多樣,完全擺脫了漢代所盛行的谷紋,、蒲紋,、勾云紋等圖案,形成了唐代圖案紋飾在風格和面貌上所特有的新格局,。
唐代的雕琢方法除繼續(xù)保留運用傳統(tǒng)的鏤雕,、圓雕等手法外,大量地使用陰刻線,,例如表現(xiàn)動物的腿毛,,喜用較密集的陰刻線裝飾,無論是粗線或是細線,,刀法紊絲不亂,,在造型上注重起伏,能表現(xiàn)出內(nèi)在的美感,,強調突出形體的肌肉,、動態(tài)、力量和體積感,,基本上和同時期的石刻雕塑手法相同,。通過上述的特征我們可以看出,唐代的玉佩飾開一代玉雕之新風,,其中一些作品,,顯然受到西域文化的影響,這同唐代思想文化對外開放及濡家思想的削弱有關,,這一開端對以后玉器的發(fā)展,,產(chǎn)生了深遠的影響。在雕刻手法上,,它廣泛地吸取繪畫,、雕塑之精華,,同時又非常重視金銀器上的姜花,因此唐代玉雕藝術活潑,、開朗,、飽滿、奔放,,在中國玉雕發(fā)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我們可以用”氣韻生動“來概括這一時期玉器的藝術風格,。